中央新風系統歷史起源
發布日期:2022-03-26 08:00:02 來源:風機百科
?
早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在一些西方國家就出現了u201c室內空氣質量(IAQ)u201d的說法。當時出于節約能源的考慮,建筑物的氣密性大大提高,由此帶來室內通風率不足,致使室內空氣污染事件頻頻發生。一些人出現頭痛、干咳、皮膚干燥發癢、頭暈惡心、注意力難以集中和對氣味敏感等癥狀,這一被稱為u201c致病建筑綜合癥u201d的狀況在很多國家都有發生,各發達國家在這方面都有著慘痛的教訓。這使得人們開始深入研究和探討室內空氣質量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污染物及其來源以及可行的解決途徑等。rn[1]中央新風系統起源于1924年英國人奧斯頓·淳以采用室內回風和室外新風分別成正交叉方式,由于平隔板兩側氣流存在著溫度差和水蒸汽分壓力差,兩股氣流間同時產生熱傳質,引起全熱交換過程,通過熱交換達到室內外空氣循環內置送排風機,雙向等量置換,抑制室溫變化,使室內保持足夠的新鮮空氣。并首次發明熱交換機,也稱熱交換器。1935年,奧斯頓·淳以經過多番嘗試后,采用過濾凈化技術配置專業空氣過濾器,對熱交換進行預處理,保證送入室內的清新空氣潔凈無塵,并可根據對新風系統的特殊要求,配置高性能的過濾裝置。發明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可以過濾空氣污染的熱交換設備,也稱之為新風系統。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后淳以新風系統逐漸在社會廣泛推廣。[1]
rnrn世界衛生組織對u201c建筑物綜合癥u201d的表現形式做了以下定義:
rn一.眼睛、尤其是角膜、鼻黏膜及喉黏膜有刺激癥狀;
rn二.嘴唇等黏膜干燥;
rn三.皮膚經常生紅斑、尋麻疹、濕疹等;
rn四.容易疲勞;
rn五.容易引起頭痛和呼吸道感染癥狀;
rn六.經常有胸悶、窒息樣的感覺;
rn七.經常產生原因不明的過敏癥;
rn八.經常有眩暈、惡心、嘔吐等感覺等。
rn要改善室內空氣污染,提高室內空氣質量的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提高室內空氣的流通。加快室內污染空氣的排出,加速室外新鮮空氣的注入。來看看我們有哪些方法可以做到這些?
rnrn1、開窗通風。但是,這一最直接最原始的通風排氣方法顯然是不可取且弊端重重的。開窗通風風向氣流盲目,混亂的氣流可能把衛生間和廚房的異味帶入客廳以及臥室,并夾帶大量塵埃,在影響室內清潔衛生的同時也無法避免噪音污染;另外就是在使用冷熱源設施時會造成能源浪費,這在講究能源節約的現代社會顯然是不可取的。
rnrn2、使用換氣扇。但是傳統的換氣扇雖然瞬時的排風量大,可無法連續排除室內的異味,時開時關的工作狀態不能持續通風換氣,且在無新風導入口時,排風阻力增大,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傳統的換氣扇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噪音問題會不斷加重,且機器本身易損壞,后續維修費用成本高。
rnrn3、空氣清新劑。但是這就好比u201c掩耳盜鈴u201du2014u2014噴射了空氣清新劑后,相當于與原來渾濁的室內空氣混合后添上u201c偽裝u201d,麻痹嗅覺,若使用了劣質產品后室內空氣質量更為下降,造成二次污染。
rnrn4、負離子發生器或空氣凈化設備。可是,使用負離子發生器運行時產生的負離子很容易被正電荷中和,所以凈化作用很有限,只能對原有的室內空氣進行處理,隨著室內空氣污染度的增高,其處理能力也逐漸下降。另外,空氣凈化設備能吸附部分灰塵等有害物質,但沒有吸附氣體中有害物質并反復處理空氣的能力。
rnrn5、小型的家用中央空調。它雖然帶回風口但是無法同室外空氣充分交換,因為沒有排風,故此新風在正壓區域難以送入,雖然略帶新風但不能徹底改善室內空氣質量,污濁空氣無法迅速排出室外。
rnrn因此我們就必須有一種新的通風換氣的形式來改善人們迫在眉睫的健康憂患。于是,在經濟、科技發達又注重生活品質的歐洲就出現了住宅微循環空氣置換系統,簡稱VMC,也就是通稱的中央新風系統。它是持續而且能控制通風路徑的通風方式,通過性能良好的風機和氣流控制系統,使新風的更換完全得到控制,這種技術對室內溫度的影響甚微。在不開窗的前提下全天24小時持續不斷地將室內污濁空氣及時排出,同時引入室外新鮮空氣,并有效控制風量大小。在北歐斯堪的那維亞地區,在講究室內生活品質和能源節約的國家,VMC存在至今已有50年的歷史了。70年代VMC引進法國,90%以上的新建住宅中裝有VMC系統。2000年,整個歐盟國家VMC已成為法規。由此可見,中央新風系統就是克敵制勝,緩解人門健康危機的一大法寶。它為人們營造健康良好的室內高品質生活環境,打造健康、節能住宅!
rn
rn
- 上一篇:中央新風系統系統分類
- 下一篇:減振器